
內蒙古黃芪
內蒙古黃芪又稱正北芪。豆科。亦名黃耆。多年生草本,根甚長。以根入藥,用于治療多種疾病,中醫學上有“圣藥”之稱,亦可作為滋補食品。...
內蒙古黃芪又稱正北芪。豆科。亦名黃耆。多年生草本,根甚長。以根入藥,用于治療多種疾病,中醫學上有“圣藥”之稱,亦可作為滋補食品。...
將黃芪用溫水洗凈,放入砂鍋,加進冷水。先用旺火燒開,再用文火慢熬。將綿羯羊脖肉順骨節切開,從骨節中間一砍兩半,放人清水中浸泡30分鐘...
子洲黃芪,俗稱“子洲芪”,中草藥,陜西省子洲縣特產。其根干燥后可供藥用,具有補氣固本、利水退 圖1 子洲黃芪干品 .腫、脫毒排濃、生肌等功效,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。子洲黃芪以色鮮、質優聞名中國,有“東北參、子洲芪”的美譽。是中國國家六大中藥材基地中唯一符合出口標準...
當歸黃芪雞湯 先將烏雞雞腿剁成塊狀,并將豬血及豆皮切成長片狀,卷心菜及胡蘿卜洗凈切成片狀,并將金針茹洗凈備用。將鍋中裝適量水再放入當歸、黃芪,先開大火煮至滾后,入入豬血、豆皮及烏雞雞腿,待水滾后轉成小火慢燉約20分鐘。將金針茹及卷心菜放入鍋中,轉成大炎至滾后即...
黃芪為多年生草本,株高1米左右。主根直徑1-2厘米,長可達1米以上,直插入土壤深處。地上莖直立,具棱;被長毛。葉互生,奇數羽復葉,具小葉21-31片。小葉橢圓形,長7-30毫米,寬4-12毫米,先端圓或微凹,基部圓形。托葉披針形,長6毫米?偁罨ㄐ蛏o上部葉腋,每花序10-20朵;ǖS色...
繁峙黃芪,色澤光,外皮美,心黃(空心。,條粗而長,無叉枝,粉性飽滿,含糖率高。黃芪,味甘,性溫,是補氣的主藥,有固表止汗、托瘡生肌的作用。(太原)...
經堂寺鄉:黨參、黃芪、營盤蘑菇。...
應縣黃芪...
黃芪,古稱黃耆,為補氣諸藥之最,是以有耆之稱。明代名醫李時珍稱它為“補藥之長”。...
產于山西渾源恒山。...
用恒山黃芪烹制的黃芪羊肉湯,酥軟綿爛,香味撲鼻,鮮美異常,極易消化吸收。...
黃芪,又名綿芪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質,常分枝,灰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細棱,被白色柔毛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產于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。 ...
黃芪,又名綿芪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質,常分枝,灰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細棱,被白色柔毛。產于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。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應激、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。但表實邪...
黃芪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,具有補身益氣的作用。渾源的黃芪以“條長而順,皮光色亮,粉性大,空心小”著稱,藥用價值比一般的黃芪高,被稱為“渾芪”。廣闊延綿的恒山地區,是有名的“黃芪之鄉”。渾源黃芪加工廠,是我國黃芪出口加工的主要工廠之一,每年加工黃芪達一百萬斤。這些黃芪遠...
黃芪是甘肅省五項大宗中藥材之一,(當歸、黨參、大黃、甘草)產于甘肅省南部的迭部縣,這里所產的黃芪根條粗壯,皮魚紅棕,品質優良、加工講究而馳名中外。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,株高1米左右。主根直徑1~2厘米,長可達1米以上,直插入土壤深處。地上莖直立,具棱;被長毛。葉互生,奇...
主產于我區岷縣、漳縣、渭源等地。是我區主要外貿出口商品。功能:補氣固表,利尿托瘡。主治:表虛自汗,脾虛泄瀉,脫肛,中氣下陷,消渴,癰疽久不收口等癥。(定西)...
隴西盛產100多種中藥材,素有“千年藥鄉”之稱,所產黨參、黃芪、柴胡、板藍根等藥材質優量大,深受國內外客商青睞,享有“西北藥都”、“中國黃芪之鄉”等盛譽,已成為西北地產中藥材生產、銷售、種苗繁育和信息服務中心。豐富的中藥材資源,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團、千金藥業、恒利藥廠等...
宕昌黃芪是甘肅省隴南宕昌縣的特產。 所在地域: 甘肅 申請人: 宕昌縣中藥材開發服務中心 所在地域: 2013年 劃定的地域 保護范圍: 宕昌縣阿塢鄉、哈達鋪鎮、理川鎮、八力鄉、龐家鄉、南河鄉、何家堡鄉、木耳鄉、興化鄉、車拉鄉、將臺鄉、賈河鄉、城關鎮、新...
將黃芪用溫水洗凈,放入砂鍋,加入冷水,先用旺火燒開,再用文火慢熬。將綿羯羊脖肉順骨節切開,從骨節中間一砍兩半。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,再放入湯鍋稍煮,撈出控凈水分。然后將熬好的黃芪湯汁和脖肉塊一并放入砂鍋置旺火上燒,撇凈浮沫,放入調料包、蔥段、精鹽,待肉爛汁濃,撈去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