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草屯蚵仔面線
這攤只賣早上的蚵仔面線,20多年來已在草屯建立了響亮的名聲,蚵仔新鮮,耐煮不糊的面線是這攤蚵仔面線好吃的原因,再加上濃濃的蔥末香,更令人垂涎三尺。...
這攤只賣早上的蚵仔面線,20多年來已在草屯建立了響亮的名聲,蚵仔新鮮,耐煮不糊的面線是這攤蚵仔面線好吃的原因,再加上濃濃的蔥末香,更令人垂涎三尺。...
說起面線,南安人并不陌生,每天早晨,桌上那一碗濃濃的面線糊,無疑是打開一天新生活最重要的美味。切入大腸或是醋肉,再撒上些蔥花,一碗氤氳香氣的美味蒸騰而出。...
面線糊是泉州本土乃至泛閩南地區的經典小吃,湯頭清甜爽口,面線絲絲分明,糊而不亂,如果配料也是上乘,加在一起就有錦上添花的感覺。食用時可與油條搭配,并以炸蔥花、胡椒粉調味,氣味更濃烈可口...
湯南手工面線于清朝年間傳入湯南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。湯南地勢平坦,氣候溫和,土質肥沃,歷史上曾是小麥高產區,出產的小麥蛋白質含量高,有“烏金麥”之稱,是制作手工面線的理想原料,這是手工面線在湯南得以流傳和發展的基礎...
當歸鴨面線 當歸鴨面線原料:白面線300克,鴨1/2只,黑麻油2大匙,老姜(切片)6片,酒200克,湯頭1200毫升,冰糖1/2茶匙,當歸3.75克,枸杞1.8克,甘草3.75克,紅棗3.75克。 當歸鴨面線制法:1、面線剪段、老姜去皮切薄片、鴨洗凈剁塊備用。 2、干鍋燒熱后放入黑麻油煎黃姜片,...
面線糊配油條是泉州的傳統早餐之一。其主要原料是以蟹肉、蝦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與大骨煮湯,再與面線煮成糊,卻要糊而不亂。吃的時候根據個人的喜好自行選擇添加蟹肉蝦仁等海鮮或大腸、小腸、鴨腱、豬肝、醋肉等多種配料,再撒上香菜、胡椒粉、蒜泥和酒調味,味道鮮美妙不可言。 美食...
莆田的媽祖面線是記憶最深的一個,是當之無愧的狀元小吃。面的相非常好,色彩艷麗,搭配和諧,里面的配菜都很有講究。紫菜,別稱紫袍,有紫氣東來之意,象征富貴。更為特別的是,盤中的紫菜可不是平時的水泡貨,必須炸過,有點脆也有點焦,算是一種復雜的口感,軟硬都剛剛好。 ...
炒面線為廈門早期的“全福樓”和“雙全酒家”幾位老廚師鉆研創新的廈門風味佳肴,它的烹制方法是:把面線放入七成熟的油鍋炸至金赤黃色,撈上等用,還得將炸好的面線放入七成熟的油鍋炸至金赤黃色,撈上待用,在下鍋同配料和炒之前,還是將炸好的面線放入開水鍋里過氽一下去咸方可 ...
面線糊是以蝦、蠔、蟶、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,與面線煮成糊。煮時要掌握好火候,達到糊而不爛、糊得清楚。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,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,使油脂融人其中。食用時可與油條和醋肉搭配,并以炸蔥花、胡椒粉調味,氣味更濃烈可口。美味得妙...
全麥面線、胡蘿卜、蘿卜芽、茶油、麻油、純釀造醬油...
典故源自臺灣早期農業社會,是當時的主婦煮給農耕者的面食。為了便利多人享受,通常煮成一大鍋,并丟入蚵仔以增加營養,后流傳到各地,人們加入了大腸、肉羹等材料。...
阿宗面線這家面線創立于1975年,賣的是大腸面線,雖然有一塊兒小店面,卻不提供座位,食客需端著碗,捧著燙嘴的面線或站或蹲,在騎樓下或馬路中間吃,蔚為壯觀。更怪異的是顧客經常大排長龍等待,再端著那碗面線到店家設在柱子旁邊的調醬臺,加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辣椒、蒜泥或烏醋。...